《“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材料
一、主要特点
(一)紧密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总目标。《规划纲要》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总目标,主要指标包含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部13项指标,同时增加了与市民健康相关的15项指标,主要指标和重点工作既体现首都特色,又反映居民需求。
(二)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基础上增加了京津冀健康协同发展、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无烟环境推进行动等具有首都特色的重点工作。将卫生计生、体育健身、环境建设、食品药品等领域统筹融合,涉及全市40余个部门,体现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和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三)提高百姓获得感。《规划纲要》围绕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提高各项健康服务水平。不仅突出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更聚焦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在职人群健康,强调“体医融合”、“医养结合”,从生命全周期的角度,优化健康服务水平,让首都群众更有获得感。
二、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几年健康北京建设的总体战略和总目标。到2030年,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卫生与健康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受健康生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拥有健康环境的局面基本形成,人均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并持续改善。重点工作领域分别为:
(一)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重点开展五大健康促进行动,即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全民健身普及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无烟环境推进行动和重大疾病防控行动。到2030年,建设完成以北京市健康展示馆为核心的现代化健康教育基地;培育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8万人,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7%;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戒烟服务体系,成人吸烟率下降至17%以内,将市民健康素养水平由现在的28%提升至45%。
(二)优化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逐步建立从孕育到出生、成长、死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到2030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妇幼健康主要服务指标保持发达国家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实现有需求的残疾人均享有优质康复服务。
(三)健全全民健康保障体系。通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四个方面,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继续深化医改,加强公益性,改善服务质量;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设立市级中医医学中心、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和会诊中心,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
(四)建设和谐宜居的健康环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健康城区和健康村镇建设。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通过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市容环境建设等营造绿色宜居生态环境。保障饮水供水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到2030年,国家卫生区创建比例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五)发展多元化健康产业。健康产业涵盖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养老、健康保险等诸多领域,重点支持多元化社会办医,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健康产业与体育、旅游和文化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到2030年,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企业。
(六)推动京津冀健康协同发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部署,优化京津冀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推进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衔接,共建京津冀疾病防控一体化合作平台,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升区域疾病防控能力。
三、《规划纲要》保障和落实
《规划纲要》从六个方面支撑和保障健康北京建设。一是完善体制机制,二是健全法规标准和监管评估体系。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五是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六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康北京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坚持问题导向,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同时,要营造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社会风气,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北京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