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返回上级
热点关注hot attention

“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把自己放在天地万物的大自然中,通过仰观俯察,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认识到人与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进而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主要有三种形式的体现:其一,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是一小天地,亦天亦人,天人一体,言天即言人,言人亦言天。


《周易·系辞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说卦》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二,人与天地相适应,大自然的四时变迁,日月移徙,海水潮汐等都给人体以影响,导致人体发生适应性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闭乃闭。”《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其三,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一方面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从自然界里摄取食物以维护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面又根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从事对自然事物的利用和改造,所谓“赞天地之化育”者也,促进天地万物更好地发展。


《淮南子·修务训》说:“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正是说明这一意义。这三种形式体现的“人天”关系,凸显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在整体论思想指导下,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至殷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又产生了“阳明说”、“水说”、“五行说”、“精气说”等具有整体思想和唯物主义的各个哲学派别,促进了我国古代的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人与自然保持着平衡、协调、统一、和谐的关系,维系着天地万物共生共长。


《荀子·天论篇》说:“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我们祖先把自己置于天地万物大自然之中进行了整体观察,又将自己从天地万物中分离出来,对人体进行单独研究,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实践、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观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至春秋战国之时,中医早已从巫中分化出来,摆脱了巫神学的羁绊,而成为独立的医事职业,并已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且具有了一些理论知识。


通过当时各地医学家的相互交流,以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采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对交流的医疗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提高、升华、创新,创造了以阴阳五行、藏腑经络、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六淫七情和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组方的君臣佐使等为内容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体现了医学世界的整体观,包涵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以及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东方文化的特征。


数千年来,在保证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过程中,中医药经受了医疗实践的严格检验,并在这个严格检验过程中,创造了新经验,充实了与自己有益的其他民族的医疗经验,从而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的包容性,使得中医药学成为不断地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中吸取与自己有益部分而充实发展自己,使得中医药学成为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它在15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近代以来,它仍然经受住了西方现代科技的强烈冲击而保持了青春常在,而且19世纪还产生了专治急性热病的“温病学派”。可惜近几十年来,由于民族虚无主义的误导,使其在一片发展中医的繁荣景象中,中医学术发生了异化,导致全国大部分中医院不姓“中”,多数中医药人员“西医化”,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没有自己的学术,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语言。


中医几乎到了“名存实亡”的境地,所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中国中医药报前一时期曾对杨振宁先生和何祚庥先生“否定天人合一”、“否定中医理论”的演讲展开讨论,笔者在此也想就否定“天人合一”的三个观点发表一点见解。


观点一:“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首先,所谓近代科学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的特点是错误的。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而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这种方法,又叫“分析科学”,分析,分析,越分越细,不断向深入研究,从不考虑事物的整体性。


协同学的建立者、德国物理学家哈肯说:“虽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但在西方,一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时,就忘了这一点……”,可见在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研究中,根本就没有“整体”这一概念,哪里还用得上现代科学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摆脱?事实上,任何人都不能摆脱“天人合一”规律的支配,试问有谁能在隆冬严寒时赤身裸体地躺在冰天雪地上睡大觉?


有谁能在三伏天穿着大棉袄在炎炎烈日下站立24小时?这里需要指出,在还原论统治现代科学的400年里,“还原论”促进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使社会得到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为社会进步做出过很大贡献。但是还原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现在,不顾将来,只顾生产,不顾自然,只顾事物的一个方面,不顾事物其他方方面面的实况,对“整体论”不屑一顾,事实已体现出它的先天不足性和给人类造成的严重灾害,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爆炸、自然灾害频发、新的危急疾病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还原论已经走到它的尽头。


再谈人和自然界能不能合一的问题。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庄子·知北遊》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逍遥游》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大自然通过具有不灭性、连续性、运动性、传递性、相互作用等属性的物质性本原的“气”的流行,保持着天地万物的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协调和统一,在“阴阳”支配下,永不停息地处于发生、运动、消逝之中,进行着生、化、收、藏的过程,则可合之为一;同时,人又具有社会性,有智慧,能劳动、能创造、有情感,不同于自然界,且人类本身千差万别,虽然如此,但仍不妨碍人对大自然的适应和“赞天地之化育”。


观点二:“中药是中国人的祖先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科学遗产之一,这已被全世界所公认。中医几千年的经验总结获知了很多药材,这些药经过近代科学的研究证明确实非常之重要。但是,中医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而非近代科学化的。


所以我们要抛弃中医的理论,因为其中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份,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大家知道没有中医理论,就没有中医药学,也就是无所谓中医,没有中医,也就没有中药。而中药的治疗功效,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正确运用才有的;没有中医理论的正确指导,中药是无法发挥治疗作用的。


日本就是抛弃了中医理论及其临床思维方式的辨证施治,才用小柴胡汤治病误死多人,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中医和中药是不可分割的。“药”字本为“藥”,《说文·草部》说:“藥,治病草。”一些草木,本是先于人们发现其治病作用而存在。但只有当人们发现其治病作用并利用其治疗作用而为人体治疗疾病时,它才是药物,否则,它仍然只是草木,俗所谓“认得它,是个宝,不认得它,是个草”。在人们运用它为人体治疗疾病时,也就是在进行“医”的活动。


故其“医”(不含非药物疗法的医疗活动)与“药”是一对挛生兄弟,同时出生。医,原作“醫”,《说文·酉部》说“醫,治病工也。”其“药”为“治病草”,而“医”为“治病工”,二者在“治病”活动的基础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没有“医”,就无所谓“药”;没有“药”,也就不成其为“医”。只有医术高明,才能发挥药物的更大效能;只有药物质优,才能体现医疗的更高水平。“医”与“药”二者一出生就互相联结,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存则俱存,伤则俱伤。


在我国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医疗的发展促进了药物的丰富和发展;药物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医疗范围的扩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它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二者分工不分家,总是在相互合作,同步发展。杨振宁先生无视这一事实,主张抛弃中医理论,只希望把中药当作“科学遗产”留下来,这是1929年余云岫主张“废止中医,保留中药,加以改造,变为西药”的“废医存药”的老调重弹。


当然杨振宁、余云岫二人亦有不同之处,余云岫要废止中医,是认为中医为当时医药卫生之障碍,这种不合实际的论点,当时遭到全国中医药界和有识之士的坚决反对。杨振宁先生重提抛弃中医的理论,是认为其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出现了“分类精简”和“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这也是不合实际的,只会造成中医学术思想的更加混乱。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丰富的实际经验基础上的,曾经受住了西方现代科技的强大冲击而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并长期指导了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如果我们“抛弃了中医的理论”,“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那么不可想象改造后的中医还如何造福人类?


在我国医史上,1930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医馆”,就提出了一个“科学化”口号,以“科学”整理中医。所谓“科学”者,乃“西医学”也,“科学化”者,用“西医理论化掉中医理论”,亦即“中医西医化”也。这一口号也一直延伸到新中国建立后,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受到了极大损害,直至1954年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纠正了这一错误。


观点三:中医理论,“其中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不知论者所说“中医理论”中掺杂的“几近迷信的成分”是指什么?是指的“阴阳五行”吗?若是这样,就大错而特错了。中医药学的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哲学派别,它阐释着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对立、相互依赖和以类相从、此消彼长的运动规律。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廖廓,兆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揭示了世界的整体性与变动性,具有东方文化的特征。


由于古代历史条件的限制,在解释世界时,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本质和主流则是正确的,只是以西方“还原论”为思想基础的“机械唯物论”者所无法理解罢了!谈何迷信之有?不可否认,西方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在近代科学研究中为人类做出过很大贡献,但它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应该明白,文化是多元化的。


如果把西方“还原论”当作绝对真理,当作终极真理,当作文化界的惟一标准,用来评判世界各种文化的正确与否是非常荒谬的。无原则地把西方还原论加以夸大,到处硬套,否定世界一切文化,就使“还原论”这一西方近代科学研究变成了某些人头脑里的“绝对真理”,这才是对“还原论”的肓目迷信。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