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法律法规相关政策返回上级
政策法规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关于印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医药类)2018年申请指南》的通知

各区卫生计生委,各三级医院,各直属卫生单位,各医学科研机构:

  根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我局制定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医药类)2018年申请指南》(以下简称《申请指南》)。现将《申请指南》印发给你们,并拟于2017年7月24日于“北京中医药信息网”(http://www.bjtcm.gov.cn/)发布,请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与申报工作。

  请各区卫生计生委将本通知转发至本区属医疗卫生机构、辖区内其他二级及以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017年7月24日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医药类)

  2018年申请指南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二〇一七年七月  

  第一章 申报须知

  一、总体目标

  围绕首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需求,支持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中医药技术开展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更好地解决卫生与健康的关键、瓶颈问题,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及普及,培育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储备后备力量,为提高首都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实施期限

  项目的实施年限最长为三年,即开始时间为2018年1月1日,最后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

  三、资金来源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以下简称“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包括市财政专项经费和匹配经费两部分。其中,非全额拨款单位应自筹匹配经费不少于市财政专项经费的30%,全额拨款单位不需匹配经费。

  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制度。其中,市财政专项经费只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预算;匹配经费可根据需要编制第三年的预算。项目经费按照批复的预算分年度拨付。

  四、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

  首发专项重点支持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根据项目支持方向分为重点攻关、自主创新、基层普及和青年优才四个项目类型。

  (一)重点攻关项目

  针对首都中医药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和重点问题,形成创新性、实用性强的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重大成果,如特色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有效方药、诊疗技术、新诊疗设备、新标准、新软件等,需通过多家机构的合作,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联合开展多学科、多中心、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学研究项目。

  重点攻关项目应至少包括3家具有申报2018年首发专项资格的机构作为合作单位。

  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00万元。对于研究进展好、年度考核、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优秀的项目,在项目负责人自愿申请基础上,将择优实施滚动支持。

  (二)自主创新项目

  针对中医药临床诊疗、疾病防控和中医药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疾病预防、诊治、康复护理、健康促进和监管治理等方面,开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等原始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学研究项目。

  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40万元。

  (三)基层普及项目

  根据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和基层中医药工作特点和需求,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研究、推广新机制、新模式与示范应用的科学研究项目。

  每个项目应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完成。其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市、区级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

  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

  (四)青年优才项目

  为培养一批在卫生与健康领域有望进入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建设首都卫生与健康行业青年科学人才队伍,支持中医药领域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项目。

  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20万元。

  五、申请资格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 申报单位应为北京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科研机构,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

  重点攻关项目的申报单位须为三级(含)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市属中医类科研院所及建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示范中医科的三级综合医院。

  2.申报单位应设有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科研和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健全、规范,制定有科研类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等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了劳务费分配制度。

  3.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和科研能力,能够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及其它条件保障,能够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

  4.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申请人的条件和要求

  1.重点攻关、自主创新、基层普及、青年优才项目的申请人应为申报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不良医疗行为记录;申请人来自医疗机构的,申报单位应为申请人的第一执业单位。

  2.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和基层普及项目的申请人应在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前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并结题;青年优才项目申请人年龄应未满35周岁(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如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跨越退休年龄,所在单位需提交能够按期完成项目的意见书,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3.重点攻关项目的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申请人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中医药“125”人才队伍中的一类人才、北京中医药复合型高级人才研修班结业学员,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含首发专项及原首发基金)以及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予以优先考虑。

  青年优才项目申请人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但应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研人员推荐(推荐表见附件8);具有从事中医药领域研究课题的经历。承担过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工作的,予以优先考虑。

  4.申请人应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无科研不端行为;掌握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项目研究。

  5.申请人牵头申报项目限1项,另外参与项目不超过两项。

  6.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7.以下人员不能申报:(1)未结题的首发专项和原首发基金在研项目负责人。(2)作为负责人承担市科委、市中医局和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各类科研项目在研课题超过2项(含2项)者。(3)在承担市属各类科研课题研究中,2014年以来课题曾延期或中止、或未通过结题、或撤销立项的项目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

  (三)申请项目的条件和要求

  1. 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基层普及项目应符合本指南第二章重点研究方向确定的内容。

  2.知识产权归属明晰,无纠纷或争议。

  3.项目性质、类型与经费符合本指南第一章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的规定。

  4.项目组成员年龄、知识结构、职能分工合理。

  5.重点攻关项目应提供有资质机构出具的项目查新报告。

  6.重点攻关、自主创新项目应提供由市卫生计生委和市中医局指定的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且评价结论为“A”或“B”,机构名单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委托机构名单》(附件1),方法学评价表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附件2)。

  7.凡与外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应有合作单位出具的合作意向证明,应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经费、成果归属、违约责任及解决争议的方式等要素,并需加盖单位公章。

  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参与企业应提供项目申请财政经费2倍以上的匹配经费。

  8.应避免项目重复申报,凡已经获得其他政府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不得以相同内容申报首发专项项目;申报首发专项前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申请资助相同研究项目的,应在申报时作特殊说明。

  9.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三级甲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8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

  (2)中日友好医院、其他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6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

  (3)建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示范中医科的三级综合医院:每单位不超过5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

  (4)市属医学科研院所:每单位不超过4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

  (5)二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4项。

  (6)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每单位不超过3项。

  (7)青年优才项目每单位不超过1项,不计入上述各机构限项数量,另外增报。

  (8)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曾在2014年、2015年或201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的单位,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可增加一项,新增项目类型除重点攻关项目外均可。

  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在“2014年首发专项项目执行情况检查”中有被综合评价为“差”的项目的,或者在“2012年首发专项项目结题验收”中有被综合评价为“差”的项目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应减少一项,减项项目类型除青年优才项目外均可。具体情况见《2014年度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情况检查结果》(附件3)及《2012年度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重点攻关与自主创新项目结题结果》(附件4)。

  六、申请材料的编制与递交

  (一)网上填报

  1.申报单位登陆或注册

  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需首先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进行登陆或注册,成功后组织本单位的申请人进行填写。

  2.申请人填报

  项目申请人需按照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管理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申请人登录界面”,按照提示及“系统使用手册”认真填写《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附件5)、《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预算申报书》(附件6)及《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文本》(附件7),青年优才项目的申请人需填写《同行专家推荐表》(附件8),对所填内容确认完整无误后,提交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本指南全部附件的word格式可从北京中医药信息网(http://www.bjtcm.gov.cn/)和北京中医药科教管理系统(http://www.bjzyky.com )通知公告中下载。

  3.申报单位提交

  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申请人及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网上提交。

  (二)递交书面材料

  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将本单位审核通过后的项目申请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申报。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申请函:由申报单位出具,正本一式一份,请用仿宋三号字、A4纸打印。包括:

  (1)正文:需加盖单位公章,格式不限;

  (2)申报项目汇总表(包括序号、项目名称和项目负责人);

  (3)单位管理制度情况(包括单位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制度目录);

  (4)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首次申报单位需提供)。

  2.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正本一式五份,请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双面打印,并装订成册(白色纸质封面)。

  (三)时间及地点

  此次项目申报的受理工作委托北京中联中医药项目管理与评价中心承担。各单位务必于2017年8月14日(星期一)12时前完成网上申报工作。其中三级医疗机构8月15日至16日(星期三)17时前,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8月17日至18日(星期五)17时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工作。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

  联系人及电话:

  北京中联中医药项目管理与评价中心:

  顾晓静58650015,周亚男58650017,穆倩倩58650046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周培培 83970028

  书面报送地址:朝阳区小营路19号财富嘉园A座512室

  附件: 1.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委托机构名单

  2.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

  3.2014年度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情况检查结果

  4.2012年度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重点攻关与自主创新项目结题结果

  5.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

  6.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预算申报书

  7.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文本

  8.申报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同行专家推荐表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017年7月24日

   

  

  第二章 重点研究方向

  第一节 重点攻关项目研究方向

  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

  1. 冠心病中医证治规律及临床疗效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

  2. 慢性心衰中医干预方法、疗效评价及推广应用研究

  3. 北京市辖区内中医医院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现状调查

  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

  1. 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院前干预的临床评价研究

  2. 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血管病分子标志物研究

  3. 中西医结合调理脏腑功能对脑卒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三、学科领域:肿瘤

  1. 中医药治疗复发和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研究

  2.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3.肺癌化疗相关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

  4. 北京中医药肿瘤防治信息平台研究

  5.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中医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推广应用及效果比较研究

  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1.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研究

  2.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3.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减少抗生素用量的临床研究

  4.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5.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

  1.中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和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

  2.中医药防治慢性前列腺炎及其减少复发的临床研究

  3.中医药从瘀论治阳痿的多中心临床对比研究

  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

  1 . 糖尿病肾病进展诊断模型和决策树的研究

  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期患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

  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

  1 . 中医药治疗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2. 中医心理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情绪与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

  3. 中西医结合对参加突发事件医疗人员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建立与效果评价

  4. 常见神志病中医古籍与医案图谱的构建与临床运用

  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

  1、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及优选方案研究

  2、非药物疗法改善股骨头坏死患者关节功能的多种新方案优化研究

  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

  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研究

  2. 中医药提升辅助生殖成功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

  1.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儿童哮喘中医证治规律及疗效评价

  2.中医综合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类疾病证治方案及疗效评价

  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

  1.北京地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临床注册登记研究

  2.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

  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

  1. 围手术期脾虚证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

  2. 抗菌中药及复方的筛选与外科临床运用

  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

  1.中医药对再障和白血病等疾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无

  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

  无

  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

  1. 中西医结合疗法提高耐药性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研究

  2. 调肝理脾法在常见脾胃病及疑难病中运用研究

  3.中医药治疗急性药物性肝病临床疗效研究

  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

  1.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青光眼的示范性应用研究

  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

  1. 中药干预对耳鸣康复的优势研究

  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

  无

  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

  无

  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

  1.基于老中医经验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衰竭的RCT研究

  二十二、学科领域:麻醉和疼痛

  无

  二十三、学科领域:风湿免疫疾病

  1.传统功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评价研究

  二十四、学科领域:皮肤病与性病

  1.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评价研究

  2.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慢病管理研究

  二十五、学科领域:老年医学

  1、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识别与中医药防治

  2、    老年多疾并存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治病方案研究

  二十六、学科领域:临床药学

  1.传统无毒中药特异质肝损伤的风险因素及临床防控

  2.治疗肾功能衰竭中药的临床前研究

  二十七、学科领域:病理学

  无

  二十八、学科领域:公共卫生

  1、北京市中医药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调查与评价

  二十九、学科领域: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

  1.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

  三十、学科领域:医药卫生管理

  1. 首都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传承研究

  三十一、学科领域:康复医学

  1.脑卒中等重大疾病的中医康复研究

  三十二、学科领域:针灸学

  1. 针灸治疗卒中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2.针灸治疗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

  3. 针灸治疗神经性膀胱或不稳定性膀胱的疗效评价研究

  4. 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5. 针刺治疗头面痛或三叉神经痛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三十三、学科领域:推拿、手法

  1、理筋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研究

  三十四、针灸器具

  1. 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便携式针灸器具研发

  三十五、中医治未病

  1、    三伏贴减少支气管哮喘、过敏等疾病复发的队列研究

  2、    八段锦等传统健身功法与饮食调养结合提升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率和疗效的队列研究

   

  

  第二节 自主创新、普及应用研究方向

  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

  1.心血管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研究与应用

  开展常见心血管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研究、基层社区适宜方案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衰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术后的中医药保护及修复研究;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中医、中西结合心血管疾病康复治疗方法的评价研究;中医、中西结合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证候分布研究。

  2.心血管疾病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评价研究

  开展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临床评价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合理应用及规范化研究。

  3.心血管疾病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

  1.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开展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临床应用研究。

  2.中医药早期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展的临床证治规律、早期防治方案等临床研究

  3.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研究

  围绕头痛、眩晕、癫痫、发作性睡病、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常见疾病进行的提高临床疗效、预防复发等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

  三、学科领域:肿瘤

  1.中医适宜技术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研究与推广

  开展已有良好前期临床研究基础的中医适宜技术(有效方药、针灸或其他适宜技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癌症相关恶心呕吐、疲劳或化疗不良反应等的规范化临床研究或推广应用研究。

  2.中医新技术、新方法在肿瘤诊治中的探索研究

  已有前期疗效基础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再评价研究;基于新构思、新理念探索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新技术、新方法。

  3.恶性肿瘤中医理论(经方)创新研究

  基于文献或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或团队临床实践经验,开展恶性肿瘤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经方新用等创新研究(需要明确证据级别与可信度)。

  4.肿瘤康复研究

  以中医药为核心的肿瘤康复计划在癌症幸存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1.重大传染病临床研究

  开展结核病、病毒感染性肝硬化等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研究。

  2.其他常见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开展呼吸道感染等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

  1.开展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药预防研究

  2.前列腺疾病的中医药疗效研究

  前列腺炎的中医内治、外治法及分型论治的研究;晚期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

  3. 大气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

  4. 中医药改善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

  1.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中医药防治策略与干预方法研究

  开展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常见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干预措施研究。

  2.基于中医的糖尿病健康管理研究

  3.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等慢性肾脏病研究

  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

  1.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中医治疗技术研究

  开展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中医治疗技术和方法研究。

  2.精神疾病创新评估方法与中医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开展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3.特殊人群精神与心理障碍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开展老年期、更年期、产后妇女失眠、焦虑、抑郁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

  1.常见中医骨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开展脊柱关节病、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常见骨科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医骨伤疗法对常见运动损伤的诊疗策略研究。

  2.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开展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有效方案的规范、优化临床研究。

  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

  1.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研究

  开展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失调、慢性盆腔炎、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绝经综合征)、子宫腺肌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后缺乳临床研究;子宫颈病变中医药诊疗研究;中药对女性阴道微生态的作用。

  2. 中医药对妊娠期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

  开展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异位妊娠的中医药干预和规范化管理、诊疗路径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3.不孕症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

  开展与不孕相关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子宫内膜受容性差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

  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

  1.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中医防治的适宜研究

  开展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中医防治的适宜研究,尤其是新发病原、疫苗不可预防的感染病原所致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中药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小儿反复感冒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2.常见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研究

  开展小儿厌食症、支气管哮喘、功能性腹痛、先天性斜颈、过敏性紫癜、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等儿童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诊治技术、诊疗规范化及应用推广研究。

  3.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体质调查研究

  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

  1.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与应用研究

  开展慢性阻塞型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肺间质纤维化、耐药菌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证候规律、辨证方法、诊疗技术研究。

  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管理模式研究

  “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保健员/患者共同参与的慢阻肺环状管理”互联网+方案的随机对照研究。

  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

  1.中医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法技术与应用研究

  痔疮、肛瘘、阑尾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结石、难治性肢体坏疽、糖尿病足感染、褥疮等常见外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医药治疗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PT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溃疡疮面、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结节、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病的中医外科治疗方案研究。

  2.中医外科常见操作技术的规范与改进研究

  开展中医外科常用操作技术挑治法、结扎法、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熏法、热烘法、溻渍法、药线疗法等操作规范的制定与技术改进研究;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换药时间方法对比研究。

  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

  1.中医药治疗贫血的临床研究

  老年人群慢性病贫血的有效干预方案及推广方式的临床研究。

  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无

  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

  1.中药成分对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指标)影响的研究

  中药成分对基于生物化学反应原理的检验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

  2.健康人群体质辨识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健康体检人群体质辨识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

  1.常见脾胃病的中医疗效评价研究

  以中医药治疗常见脾胃病的疗效提升为核心,开展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相关咽喉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老年功能性便秘、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肝胆胰疾病治疗策略和疗效评价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2.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技术的临床研究

  以中医药诊疗技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为核心,开展检验指标测定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中草药肝损伤诊断指标及方法构建研究。

  3.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方剂学研究

  脾胃病或肝病治疗的中药研制;脂肪肝"肝着"病变的中医方剂学研究。

  4. 脾胃病名医传承及数据挖掘相关研究

  古代及现代名家辨治脾胃病方药规律和特色比较研究或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

  1.常见致盲性眼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眼底血管性疾病的中医治则治法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的早期干预方案;视神经疾病、葡萄膜炎、眼底退行性疾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

  2.眼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霰粒肿等眼睑疾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

  3. 具有中医眼科特色的治疗方法研究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眼病研究。

  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

  1.耳部疾病防治及中医特色治疗

  开展耳聋、耳鸣等中医特色疗法研究。

  2.鼻部疾病中医特色治疗及推广应用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色疗法及推广应用研究;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研究;过敏性鼻炎优化防治方案的制定与推广;中药治疗鼻干的临床研究。

  3.咽喉疾病中医特色治疗

  开展喉瘖、慢喉痹等的中医特色治疗的研究。

  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

  1. 口腔疾病的防治及中医特色治疗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扁平苔藓等口腔疾病的防治及中医特色治疗。

  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

  无。

  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

  1. 急诊医学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脓毒症、急性胰腺炎、眩晕等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ICU医护“心身耗竭综合征”早期识别与中医综合干预方案研究。

  2. 急诊医学疾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稳定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证候分布研究。

  二十二、学科领域:麻醉和疼痛

  1.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中医特色治疗技术的研究

  开展对手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影响及保护作用的研究。

  2.中医治疗疼痛相关技术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的技术研究。

  二十三、学科领域:风湿免疫疾病

  1.常见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药诊治策略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等中医药诊治策略研究。

  二十四、学科领域:皮肤病与性病

  1.常见皮肤病或皮肤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

  开展痤疮、湿疹、银屑病、荨麻疹、白癜风、鳞屑型足癣、老年皮肤瘙痒症、跖疣、皮肤病毒疣、病理性瘢痕等皮肤病的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研究。

  2. 中医外治理论的传承、技术方法创新、外用制剂的研发及皮肤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外治法研究。

  3.皮肤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开展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疗效预测、影像技术应用等诊治新技术研究。

  二十五、学科领域:老年医学

  1.常见老年病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

  开展老年痴呆症、中风后遗症、老年性高凝状态等老年病证候学调查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评估、干预措施、预后评估研究。

  2.中医药诊治老年病新技术研究

  开展中医药治疗老年病超声、影像技术应用等诊治新技术研究。

  3. 老年病康复需求的多中心调查研究

  北京地区中风后遗症、老年肿瘤患者康复需求的多中心调查。

  4.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技术研究

  5.老年睡眠障碍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优化研究

  6.老年脑血管病早期综合诊疗方案研究

  二十六、学科领域:临床药学

  1. 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研究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中药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药学质控体系以及指标的建立;特殊人群与特殊疾病状态合理用药研究。

  2.临床中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

  中西药联用专项处方点评及标准化研究;中药饮片质量与疗效的提升模式研究;处方用药评价体系及标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中药临床药师及师资规范化培养模式研究;中药饮片处方质量指标监测体系的应用;中药数据库、平台的构建研究。

  3.基于信息系统支持的中药合理使用的研究

  基于信息系统支持的基于数学建模的中成药联合用药合理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药学服务研究。

  二十七、学科领域:病理学

  1. 大肠癌患者治疗反应与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研究

  二十八、学科领域:公共卫生

  1.常见疾病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老年抑郁焦虑、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

  2. 健康人群体质研究

  健康体检人群体质辨识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二十九、学科领域: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

  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脾胃病、慢性疲劳综合征、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失眠患者危险因素社区干预和个体化干预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中医药干预社区颈肩腰腿疼痛大样本临床研究;开展多中心对老年人焦虑、抑郁、失眠的流行病学调查;开展中医药对老年人焦虑、抑郁、失眠的干预治疗方案研究;开展中医药对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治疗方案研究。

  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中医药服务模式的研究

  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符合连续性、综合性、主动性和可及性等家庭医学特点的签约服务、团队服务模式的示范研究;基于宫廷医学内涵的医养保健体系的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中西医结合骨科围术期患者健康管理系统的建立;延续性护理中中医护理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三十、学科领域:医药卫生管理

  1. 开展提升首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研究

  首都中医医院突出中医特色的诊疗路径研究;中医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建设首都中医药科学研究共享平台的研究;首都中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策略的研究;首都中医药健康服务战略的研究;首都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的模式与政策研究;首都中医医院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医妇幼标准化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方案研究。

  三十一、学科领域:康复医学

  1.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康复技术应用研究

  开展中医药、康复体操技术治疗卒中后遗症的应用研究;开展康复技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膝骨关节炎、抑郁状态人群、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社区康复的应用研究。

  2.中医传统养生方法挖掘与传承研究

  开展养生功法、药酒及膏方领域中医传统技术挖掘与整理研究。

  三十二、学科领域:针灸学

  1. 开展针灸治疗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

  开展针灸或针灸联合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如头痛、中风病及后遗症、面瘫、肌萎缩侧索硬化、失眠、屈指肌腱鞘炎、膝骨关节炎、颈椎病、肩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老年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近视防治、鼻炎、肿瘤手术患者免疫功能、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白癜风、跖疣、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膀胱过度活动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2.针刀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技术规范与疗效研究

  发挥针刀技术特点,开展针刀技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研究,对针刀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技术和疗效进行验证,建立针刀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技术规范。

  三十三、学科领域:推拿、手法

  1、开展推拿、手法治疗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

  开展骨折的手法复位、外固定的临床研究;中医按摩手法在2型糖尿病、慢性心衰、肿瘤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评价研究;小儿捏脊在社区中的普及应用;缺乳产妇的中医按摩催乳手法优化研究。

  三十四、针灸器具

  1.针灸器具改良研发

  开展超微创针刀内窥镜系统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开展针身绝缘针灸针制备与临床前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开展火针针具的开发创新研究;开展方便操作、减少损伤和意外感染的刺血类针具(放血针、梅花针等)的应用研究。

  三十五、中医“治未病”

  1.常见疾病的中医“治未病”研究

  开展常见心血管病、中风病等疾病的中医“治未病”研究

  2.基于中医体质的社区“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研究